11月28日晚,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旭教授应邀来我院做了题为“20世纪世界城市化转型与中国城市化”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院长高春常教授主持,我院多名教师和百余名学生聆听了报告并与王旭教授进行了学术互动。
王旭教授是已故著名美国史专家丁则民教授指导的首位历史学博士,曾长期担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同时也是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他曾独立承担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其他课题,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著有《美国城市发展模式》等专著4部、译著9部,在美国城市史和世界城市史研究领域卓有成就。
报告会上,王旭教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两大阶段的特征,提出了新城市化假说。王旭教授认为,在传统城市化阶段,当城市化内在推动力的聚集效益下降时,就由原来的聚集“经济”发展为后来的聚集“不经济”。此时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传统城市化完成,进入新城市化阶段。在新城市化阶段起步后,人口由城市向郊区相对分散、城乡区别淡化,两者从分离到统筹、逐渐形成了多中心的大都市区。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大都市区已经形成定式,只是在不同的国家称谓不同。
王旭教授介绍了传统城市化理论中有关人口集中、城乡差异的论述,指出其不重视城市空间结构的某种缺陷,并深入分析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他认为,我国城市化近年来进入快速增长期,城市化水平超过53.73%,已经进入新城市化的门槛;与此同时传统城市化的弊端凸显,如城市化过热,大城市过多,中小城市偏少;城乡发展不平衡,“欧美的城市,非洲的农村”;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和住房问题等日益突出。在此基础上,他对中国城市化转型提出了几点建议,即城市化重心应向郊县转移、控制大城市规模,划定大都市区、进行区域体制改革。
王旭教授认为,相对于新城市化理论,传统城市化理论并没有过时,用传统城市化理论论证城市化完成之前的城市问题依然有效,但不能用于此后的城市发展。历史学要求我们动态地考察问题,城市化历程并不是一个阶段取代另一个阶段的进程,而是各阶段彼此之间存在交叉发展。
报告会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积极向王旭教授提问并发表自己的看法,王旭教授一一给予回答解释。最后,一直在席下聆听的黄兆群教授谈了参加此次报告会的几点感悟。
在王旭教授前来我院的行程当中,还包括当日上午举行的学术座谈会。围绕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工作,王旭教授为我院教师提供了十分专业和细致的专题指导。
(图文 王曙光、杨梅、刘宇、王磊珍 审核:高春常)